7月4日,上午长达四小时的大巴上的沉寂预示着下午的不平凡。同学们在戈壁滩上疾驰约三百多公里后,终于来到了沙漠中的敦煌莫高窟。
进入馆内,同学们先观看了两段概述视频,随后便进入洞窟内部参观。参观犹如抽卡——你永远不知道进入的洞窟质量如何,所幸,同学们这次参观的八个窟各具特色,都是魏晋,唐代的经典之作。从中心塔柱的演变到壁画上的千佛图装饰,从天王、菩萨、阿难迦叶和释迦牟尼的建构与排列到长卷连环画形式的九色鹿本生故事,更不用提259号窟的微笑佛和著名的九层楼大佛了。同学们从中领略了莫高窟千年以来的发展历程,这其中既夹杂诸如藏经洞等遭到破坏与劫掠的悲怆,又富含技艺与理念更迭,付诸于雕塑与壁画的喜悦。
![](/__local/9/8B/8E/091AEFFA820E6E909C93B3C938D_6F50B5C7_87E44.jpg)
晚上,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了“又见敦煌”情景剧,重温了敦煌艺术发展的历史。但敦煌的秘密不仅限于此,
![](/__local/2/53/FD/3BE459E69C742DEC2A6E8A54301_39BA1B5C_7162C.jpg)
7月5日,同学们深入调查将进一步揭开敦煌的神秘面纱。敦煌,是一颗镶嵌在西北戈壁上的明珠,它的人文遗产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戈壁与沙漠,是陇西大地最雄浑深厚的底色。但谁又能想到,在这广袤的荒原,又能有月牙泉这样的瑰宝存在。在景区,同学们乘上骆驼,驼铃阵阵,驼掌坚定而有力地搏击着地面。这时候,人和大自然的脉搏相连。鸣沙山沙丘金峰矗立,一道道阶梯通向丘顶光滑的曲线。这些阶梯,有些级级方正,但更多的,像是坡面上层层排布的鱼鳞——那是先行者踏出的足迹。登临丘顶,或是坐于峰腰,一弯宁静的,温润的泉水显现,这是满目金黄中难得的生机。敦煌把他的一切,赠给每一个来临的人。而在莫高里,同学们感受到敦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有着清香空气的小村庄,流淌着千年敦煌艺术的血液,也有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朴素风情,更有着拥抱开放,产业新生的未来之声。在这里,同学们体验壁画创作,更多的,是作一个告别。
![](/__local/0/15/DB/7FC23EC2D9151F6B8E3773E884B_E2DD3DF0_611D9.jpg)
![](/__local/4/4B/17/423FF7F89A6FF79CAA9B2D565E8_92195C26_63232.jpg)
![](/__local/B/EB/84/24AEFFDBB0F7040B4F7E754E2DE_1FB9580A_6A4A4.jpg)
![](/__local/8/31/8B/51232A61E9607BAE4CEA94D5FDE_EFBEC72B_84BF9.jpg)
四天的见闻,被浓缩进十几个精美的短视频和四组内容翔实的研究报告。同学们将收获累累地离开,而千年敦煌的故事,仍将继续。
![](/__local/E/34/E4/F62E5E314AD47251D346AC2F44B_CD451E41_6F2F5.jpg)
(图文:沈以哲、周赵贤/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