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进化”这个词语,脑海里最先联想到的是什么呢?达尔文?还是适者生存的理论?我们有没有想过,像病毒、语言、甚至是音乐,这些进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呢?2017年2月26日晚18:30,在工程楼114教室,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杨继教授为同学们带来关于进化的主题讲座《进化科学与进化思维》。
杨教授首先向同学们提出了几个问题:人们是从哪里来的?人为什么进化了这么久还会生病?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环境改变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转变是进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多细胞化使得细胞能够具有分化成结构、形态不同的组织。就比如手指被划破,就会有新的分化细胞形成使破损的皮肤再次完整。这体现的就是一种位置效应。细胞应该分化成什么形态,这是由于周围的细胞信号联系决定的。癌症就是一种每个细胞变得独立、只分裂不分化的结果。细胞由多细胞形态退化为单细胞状态。近几年来,禽流感、超级病毒、艾滋病病毒始终不能被彻底攻克,就是因为变异的能力过强,使得人们开发的药物很快就不再能够生效。这种令人恐惧的进化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语言进化、音乐进化……各种进化挑战的是在座同学的思维。了解进化,研究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就认识到了生物可变异。在人们反思“上帝创世说”的不变论阶段中,林奈、康德、布丰、拉马克……这些思想者在研究进化的路途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现代人正确认识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达尔文提出的“随机突变发生后的自然选择”,是大众普遍接受的一个结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杨教授最后提到,在21世纪的后基因组时代,更应该关注到进化的研究带给同学们的启示:进化的经济价值即21世纪的技术与生产力。如何看待进化、如何利用进化、如何将科学的思维扩展从而使逻辑体系变得更全面更整体,是同学们继续思考并且认识到的问题。(文:高二3班 徐云帆 图:实习生杨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