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的魔力
4月9日,来自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韩昇教授为上中学子们带来了历史与生物交叉学科的讲解。“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到就要去做。”带着这样的想法,韩教授走上了历史与生物相结合的道路。
2010年,曹操墓的发现在全国引起了轰动。然而尸体是位于墓道里而非墓室中这点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各种对于尸体身份的质疑甚嚣尘上。此时韩教授的课题组接下了这个重任,并将跨学科作为突破口,开始了调查。当时主要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司马懿是否在政变后将曹操家族满门抄斩?由于二十四史等史料有较高的可信度,在查阅过大量文献后这个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二、曹操的四个儿子三个黑发一个黄发,那么他是否为鲜卑人?然而因为母亲是同一人,结合遗传学的知识,我们认为曹操应是汉族,黄头发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三、有姓操的名族自称为曹操的后代,他们是否真的是曹操后人?首先,通过历史考证,发现曹操的爷爷是宦官,那么显然曹操的父亲不是亲生,而是过继过来的;又结合当时宦官当权、曹家势大的实际情况,那么过继过来的孩子一定仍是曹家血脉。于是在提取叔祖父的DNA,以及在上海图书馆调出族谱考证曹家大致所在处并进行DNA提取后,证实了尸体的主人正是曹操。历时两年,这起轰动全国的墓主人身份悬案终于尘埃落定。
不仅是在考古方面,在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中也可将历史与生物结合应用。如一起2006年的恶性案件,历时6年都尚未侦破。刑警队长受曹操墓事件的启发,找到韩教授委托他调查凶手。通过基因比对,发现犯人应为郭姓祖先的后代。但在当时的村落并未发现嫌疑人,于是提出了迁徙、改姓、私生子三种假说。在通过长时间的查找户口以及调查迁出地石碑上的人名后,终于找到并逮捕了嫌疑人。
以上两起精彩的事件都向同学们展示了历史与生物等其他学科交叉进行研究将会产生多大的成效。所以我们究竟要如何读书呢?韩教授认为读书不应该有范围,这样才能实现多种学科交叉学习的目标。同时,书本上的知识又只是工具,只有实际掌握才能真正被人们所利用。而历史与生物的结合则恰恰打开了这一条道路。(文:高一(9)班刘珈征 图:杨家伟)
量子形态下的电子轨道问题
这次是最后一次物理的讲课,吴教授也是一如既往地准备了丰富的内容,从上次的电磁学自旋的部分讲起,生动讲述了在量子形态下的电子轨道问题。教授生动地解释了各种高深的原理,让我们既不感到枯燥,又能较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接着,教授又用严密的计算和物理模型等方法进行推导,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让我们理解到宏观量在微观量子情况下的不同形式,如角动量、安培力等,也印证了教授在开始说的关于世界本源的性质。同时为了有助于理解,教授还将之与高中课本中的知识相结合,并通过计算说明电子运动方式和能量最低的情况。
由于时间的缘故,教授没有机会讲相对论了,但在这堂课上同学们都对教授的教学赞不绝口,都认为收获很大。
至此,所有的物理讲课均已结束,从小小电子讲起,再到量子方面,吴教授给我们呈现了一段丰富完整而又生动的电磁学课堂,同学们收获颇丰,并对物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文:高二(9)班唐非同 图:杨家伟)
数学系列第五次课程
2017年4月9日星期日晚,复旦大学数学系周子翔教授给上中的同学们带来了数学方向的最后一次微课程。
首先,周子翔教授承接上一次课程的内容,介绍了Fermat原理在物理光学中的作用,并借助变分法推导出了Fresnel折射定律,将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戒指传导率用定量关系联系在了一起。在此基础上,周教授推导出了质点最速下降曲线,并向大家介绍了摆线的相关知识。
接着,周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大学数学课程的重要课程结构和主要内容。一、数学分析/高等数学。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和连续函数、一元函数的导数和积分、级数、多元函数偏导数。二、高等代数/线性代数。主要内容包括矩阵和行列式运算、线性方程组、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多项式。三、常微分方程。主要内容包括解法、解的定性原理、一阶偏微分方程。其他一些教授没有展开介绍的内容还有诸如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泛函分析、抽象代数、微分几何、拓扑学和概率论。
至此,本学期数学方向微课程落下了帷幕。半个学期的学习里周教授深入浅出,将艰深的大学数学相关知识介绍给大家,让每一个人都收获颇丰。(文:高二(3)班 林宇鑫 图:杨家伟)
传统中国的士大夫及其文学
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使用文言、创作诗歌散曲,在文场官场指点江山挥斥方遒。2017 年 4 月 9 日晚 18:30 ,在工程楼 114 教室,复旦大学中文系朱刚教授为我们带来关于士大夫文学的主题讲座《身份与表达:传统中国的士大夫及其文学》。
士大夫同时扮演了文人和官员两种角色。从门阀制度与不完全世袭,从“旧时王谢堂前燕”,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士大夫阶层的核心部分逐渐转变为进士。“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进士的存在促进了代表性与合理性。为民请命、道理最大。
为了使得进士这一新兴阶层在朝堂中具有更为切实的发言权,官场中的“父子”关系(师生)与“兄弟”关系(同年)希望借此与门阀贵族抗衡。科举从诗赋取士到经义取士,道统的思想加上印刷传媒的出现,士大夫作品的言论能够引起强大的社会关注度。同时,非士大夫的身影也渐渐出现:乡绅胥吏、馆客门生、江湖文人、闺格僧道……他们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的文人阶层。
本次讲座是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为之后的讲述内容奠定历史知识上的基础。下一讲朱刚教授将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出发,进一步探讨士大夫文学的特点。(文:高二(3)班 徐云帆 图:杨家伟)
政治微课程
4月9日星期日于上海中学工程楼111教室,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复旦大学熊易寒教授为我们带来政治微课程。
熊教授首先解释了什么事《政治学原理》,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意识形态,不讨论权术,而是关注政治现象背后的因果规律和机制。所谓政治现象,可以分为宏观、微观等,政治是有边界的,政治学的视野事无界的;政治现象有以下属性:是一种集体行动;涉及目标或手段的多样性;通过讨论和协商来解决分歧;政治决策有权威性。接下来,熊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政治学的划分、学科体系、现状、关键词等一系列学科知识。熊教授以“中国高等教育”为例来解释如何观察政治现象以及分析的方法和视角。最后熊教授提出学习社会科学需要具备想象力——训练有素、想象无异。
熊教授的这节政治导论课,让我们走近了政治这门学科,开始理解政治现象,并且初步了解了如何观察并分析政治现象的思维逻辑和思想脉络,期待接下来的课程会教会我们用更加多元的视野、更加缜密的思维来分析政治现象!(文:高二(10)班魏名湖 图:杨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