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从容的诗词才女、上海中学的姜闻页惊艳中国诗词大会
秘诀一:人气传统文化选修课+明星教师
新学期开学,意味着上中的学子开始新一轮课程选择的网上“秒杀”。不同于大学选课相对宽裕的储备量和弹性的课程时间段,这里的硝烟格外浓烈。可供选择的虽多,一学期能开出150 门左右的课程( 总计有500 多门可选择课程) 供选学,但诸多学生都想抢到心仪的课程,热门课当然是一座难求,需要“抢”了。
选修课在上中也叫发展课,意在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再提高发展的养料,放在每周二、周五的下午,实施全走班教学,采用上中的课程纲要、校本教材。按照上中的“课程图谱”,每位任课教师都要推出拿手的发展课程。每学期供选择的热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就有10多门。
语文教师王家祥和樊新强是其中的两位明星教师,“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明清散文阅读”“先秦散文阅读”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发展课,课程的诞生固然离不开自身的研究领域,参考了上中学生的接受度和知识水平,最主要的,它们是集教师匠心的体现。
“传承传统文化,核心是思想。”2005 年,国学热吹遍了大江南北,诸子百家一时洛阳纸贵。在王家祥看来,选择记录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的《世说新语》,走近魏晋士大夫群像,品鉴建安风骨,不仅符合学生口味,也是唤醒文化基因,传达仁孝礼理念的有效途径。
如果说王家祥在为学生的思想添砖加瓦,樊新强就更像在给思想大厦点缀绿荫与繁花。他的先秦与明清散文阅读选取有现代价值观念的美文,或秀逸清新、活泼诙谐或幽深孤峭、冷隽有神,力求让学生感受传统之美,提高审美能力。鉴于好评如潮,他个人的《一丛花隅——明清散文精选鉴赏》被选为“普通高中拓展型课程教材系列”出版。
发展课授课并非一讲到底,也不以分数论高下。发展课鼓励学生参与甚至主讲,教师辅以适当点评与引导,最后以不计分的一篇报告感悟结业。投身其中的过程,远比盖章收尾有意义。
就传统文化教育而言,上中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如果把发展课定义为上中提供给学生的多样性平台,鼓励部分爱好传统文化的学生再进一步,那么来到上中的新生,都会拿到上中自编的必读必背古诗词教材。必读必背系列属基础类课程,是市课程标准与上中课程纲要融合交汇的产物,覆盖高一高二年级,要求每位学生每周利用课余掌握规定量的古诗词阅读背诵,完成相关作业。
秘诀二:借力高校“大脑”人文大师走进高中课堂
作为集聚了事实上资优生群体的高中,上中校长冯志刚认为,资优生教育首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上中“储人才,为国家所用”的教育理念,与资优生培育衔接,也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挂钩。
教学处副主任章健华说,在育人项目上,上中与复旦、交大、同济、财大、华政、天文台、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等17所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面向全体学生建成现代分子生物学等30 多个创新实验室。包括院士、近千个项目专家在内的200 余位专家、教授成为了学生们的导师。一流专家教授进上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一对一指导,形成了以专门课程开发、课题与项目开发、实验室建设为载体的实质性、长效性合作机制。其中之一与复旦合作的“基于学术兴趣的导师制计划”定于每周二、四、日,邀请大咖或作大讲座,或开微课程,或专题辅导,尤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居多。
姚大力的《丝绸之路》《中国历史变迁的空间节奏》,陈尚君的《古人读书漫谈》,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汪涌豪《中国人的文心》和王德峰《人文奠基与人生》,这些平日鲜见的人文大师兴致勃勃地走进上中,带来特制的PPT 和专为高中生准备的传统文化教育宣讲。文化的魅力,做人的道理,内心的准绳等等,将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娓娓道来,是上中资优生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秘诀三:“上中气质”内化于教学体系
“上中气质”内化于教学体系
“如果创新人才有才但无德,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上中党委副书记、德育处主任张泽红看来,上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其德育体系的重要一环,立足于在创新人才“志、趣、能”的培育中,也立足于世界背景下家国情怀的激发上。
针对上中学生资质相对优异,主体意识强,自我期望值高的特点,近年来上中先后推出了新的教育载体,形式有了更多态的变化,它们继承传统文化的育人主旨,也契合了新时代的变化。
以体验为主线的CPS(创造、实践、服务)课程和国情民风•国际风云课程,强调外出活动,与国情考察、国际理解结合,以更宏大的家国情怀分析文化传统、热点现象。以反思为主线的双I(人际智能与自我认识智能)课程和以认知引领下实践、体验、反思合为一体的领导与组织(LO)课程,通过团队合作和自我剖析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立志报国。
重阳节时,学生倡议全校同学回家与祖辈合影,并收集整理在电子海报栏、纸质海报栏等学校提供的宣传平台上展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无一例外,上中学生发挥创意设计活动环节,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实施,促进自下而上的文化生长。
社团文化上,以“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精髓”为宗旨的文欣社2006 年成立以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走上街头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先后组织了徐家汇公园的“赏七夕之美,品华夏之韵”、七宝老街的“搏元宵诗情,雅皮影古风”、南京东路世纪广场“愿在我心,任在我肩——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万人签名”等社会活动。通过对汉服、中秋等传统佳节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传统活动所包含的优秀文化。
高中阶段推进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生长土壤。在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过程中,坚守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学校文化的发扬,将国际教育中优秀文化元素迁移改造,运用到国内学生教育中的文化创新,形成自身教育文化特色。
利用本部与国际部在同一校园、国际交流丰富的特色,上中一方面推进资优生在国际教育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国之富强标准绝不是国内,而应以国际一流或先进水平为参照,激励他们朝向更高的目标发展,意识到自身作为中国文化使者的使命,用世界眼光宣扬传统文化。
在上中,并不是纸面上谈让学生接受了怎样的模块化传统文化教育,而是将其作为学校乃至学生文化底蕴的一部分,融于教师与学生的言行中,变成“上中气质”内化于教学体系,与育人观、高校协作、教学、德育课程融合。就像文化本身具有的属性,盛开时灼灼自艳,败谢时化泥护花,不事张扬,隽永而温和。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17年3A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