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赵东元院士“从拉瓦锡到化学能源——天赐元素‘硅’”
2024年5月19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赵东元院士为同学们带来题为“从拉瓦锡到化学能源——天赐元素‘硅’”的讲座。
赵院士以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硅为起点,首先详细解读了硅元素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电子产品、建筑和日用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他结合化学知识,深入剖析了硅元素外层电子结构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何赋予其独特的化学特性。赵院士指出,硅元素以硅-氧四面体的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这种结构特性为其多样化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随后,赵院士将视线投向了化学科学的宏伟历史。他强调,化学作为探索自然规律和物质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基础在于精确的定量计算、严谨的科学推理和精密的实验操作。通过历史脉络的梳理,赵院士向同学们展示了化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的魅力。
讲座中,赵院士聚焦硅元素的应用领域,从陶瓷、玻璃到太阳能电池板,再到他自己专注研究的介孔材料,一一进行了详细介绍。他特别指出,介孔材料在石油工业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如高效催化裂解重油、渣油等。在分享研究成果时,赵院士还透露了他独特的科研思考方式,如从“韧带连接”中得到启发,成功制备了“不对称介孔材料”;又受到“斐波那契数列”的启发,成功组装出“纳米树”材料。
在讲座的最后,赵院士回顾了历史上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并以此鼓励在场的同学们要勇于探索科学的奥秘,不断思考,追求科学上的突破。这场讲座不仅让同学们对硅元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化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无限憧憬。
![](/__local/8/DB/72/EEAE9522A1DB893DB25819216C3_0F6CC252_AE025.jpg)
![](/__local/8/C7/D1/1158A318EAB3D530C1146AEF26F_6A2F1CFC_9F971.jpg)
(赵东元院士解读硅元素的基本性质)
![](/__local/C/61/71/D456C03F01DC7978450438D0DD4_53EA24A8_C1FE2.jpg)
(学生认真听讲)
(文:高一(9)班 魏高远/图:实习生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王希)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医学系列讲座之“组织透明化”
2024年5月19日晚,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的冯异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节关于组织透明化的复导微课。
冯教授介绍了她曾经工作的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的Clarity研究成果,并讲解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过程。她强调,组织透明化的核心技术在于配合电子显微镜以获得细胞层面上的成像。目前,这项技术得到了一定发展,并在病人的组织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
最后,冯教授布置了课后完成虚拟实验的作业,使同学们有机会亲自体验组织透明化技术的魅力。
此次微课不仅让同学们对组织透明化技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浓厚兴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技术将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__local/C/12/89/6570C896CE4D6A6C2FE628FFBA0_2B98B18D_748D0.jpg)
![](/__local/7/65/0F/41363ADF06D68DF37704922CD77_0D8A6EA5_879CD.jpg)
(文:高二(10)班 蔡博渊/图:实习生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王希)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哲学系列讲座之“伦理学深入——情绪主义及其修正”
2024年5月19日晚,来自复旦大学的钱康老师为上海中学25届部分同学带来了第四次有关伦理学的哲学微课。
情绪主义作为一种非认知主义,能够避免许多形而上学与认知论上的负担,也可以回应开放问题,但归根到底,弗雷格——吉奇问题揭示了其放弃道德判断的真值所带来的弊端:它使道德推理变得不可能,同时在这一意义上是反直觉的:即人们在日常语境中,常常表现出道德判断背后仿佛有道德事实支撑。A.Gibbard的规范表达主义对此加以修正,其提出说“x是合理的”并非将某一属性归之于x,而仅仅是表达接受一种允许x的规范系统s。而J.Mackie的错误论则另辟蹊径,提出道德判断有客观真值,且全部为假。
钱老师在最后鼓励同学们,继续深入思考:错误论的几种论证有何问题?
![](/__local/7/D1/03/2D9506BA21C0B1C0ADC84F7E97E_6C250D1F_820D8.jpg)
![](/__local/2/4E/BF/4D06C2F3111B838A706A8FB322F_2C7B33FC_8069E.jpg)
(钱康老师引入情绪主义概念)
(文:高二(8)班 杨若琳/图:实习生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史晨越)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物理系列讲座之“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
5月19日晚,来自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的盛卫东教授讲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计算,并向同学们展示牛顿所做的有关开普勒定律的计算。
首先,盛教授从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讲起,将其比作自然科学最初的“圣经”以突出其重要意义。教授指出:蕴含于牛顿运动定律中的是“因果律”“万物皆平等”等等神学理念,这与牛顿所处的时代与牛顿的个人信仰相符。
接着,盛教授开始重现牛顿对开普勒定律的数学计算。为了弥补同学们在高等数学知识方面的欠缺,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极限、微积分等概念与求导、差分等数学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后续的数学过程。
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到,牛顿运动定律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感受到了科学发展早期学者们所做探索的不易。
![](/__local/6/64/5E/7ADFF070FE323B7C8153B45448F_591488E0_6BB16.jpg)
![](/__local/0/43/37/F096941AF940A0FD28399A16DEF_40C7AFE8_8469C.jpg)
(盛卫东教授重现牛顿对开普勒定律的数学计算)
(文:高二(9)班 徐诚浩/图:实习生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史晨越)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化学系列讲座之“氧化反应”
2024年5月19日晚,来自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孙兴文教授开展“氧化反应”主题微课。
首先,孙教授从疏通下水管道的方法引入,为同学们形象地揭示了氧化反应的本质。浓硝酸中的氧上含有孤对电子,容易得到质子,因此,硝酸本身也是一种路易斯碱。甲醇发生失氢氧化变成甲醛,生成的亚硝酸酐会放出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气体,导致此反应有爆炸的可能性。此外,甲醛还会被氧化为甲酸和二氧化碳。这也是甘油用于做炸药背后的化学原理。
随后,孙教授用硝酸的氧化性进行类比,为我们介绍了高锰酸氧化醇、醛的过程,并解释了高中化学中一个重要知识点——“高锰酸钾可以氧化草酸、甲酸,但不能氧化乙酸”——的原因,这其实是乙酸被氧化的产物甲基不稳定的结果。
接下来,孙教授还为同学们介绍了单电子氧化的原理,高中阶段常见的氧化剂:氧气,新制氢氧化铜,银氨溶液都是单电子氧化剂。
通过此方向的微课,孙教授希望培养同学们的化学思维和素养。在他看来,有机反应不该是学生背诵记忆就可以拿分的,背后一以贯之的机制和原理是更值得同学们去学习的。
![](/__local/D/BB/EA/48C4EA00668899FEA6E901DD1A6_EF997E6D_70660.jpg)
![](/__local/B/4A/54/E422183E8ECE2D5E41179F2FA4A_393F9CE6_798E5.jpg)
(孙兴文教授讲解氧化反应的本质)
(文:高二(12)班 黄钰涵/图:实习生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史晨越)